【实用】中秋节的作文1300字3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作文吧,根据写作命题的特点,作文可以分为命题作文和非命题作文。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作文感到非常苦恼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中秋节的作文1300字3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中秋祭月,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其祭祀的场所称为日坛、地坛、月坛、天坛。分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北京的月坛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礼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这里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这种风俗不仅为宫廷及上层贵族所奉行,随着社会的发展,也逐渐影响到民间。
文人赏月
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但未成习。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待到宋时,形成了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的中秋民俗节日,正式定为中秋节。与唐人不同,宋人赏月更多的是感物伤怀,常以阴晴圆缺,喻人情事态,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饰不住宋人的伤感。但对宋人来说,中秋还有另外一种形态,即中秋是世俗欢愉的节日:“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戏连坐至晓”(《东京梦华录》)。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营业,玩月游人,达旦不绝。拜月
民间拜月
明清之后,因时代的关系,社会生活中的现实功利因素突出,岁时节日中世俗的情趣俞益浓厚,以“赏月”为中心的抒情性与神话性的文人传统减弱,功利性的祭拜、祈求与世俗的情感、愿望构成普通民众中秋节俗的主要形态。因此,“民间拜月”成为人们渴望团聚、康乐和幸福;以月寄情。
在古代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月光马儿
明清时期月神形象发生了重要变化,由早期纯道教色彩的以嫦娥为主的月宫图景演变为佛道交融的月光菩萨与捣药玉兔并在的世俗形象。这个时期,人们供奉绘有月光菩萨的月光纸,也叫“月光马儿”。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一九Omicron;六年)。记载:“月光马者,以纸为之,上绘太阴星君,如菩萨像,下绘月宫及捣药之兔。人立而执杵,藻彩精致,金碧辉煌,市肆间多卖之者。长者七、八尺,短者二、三尺,顶有二旗,作红绿,笆或黄色,向月而供之。焚香行礼,祭毕与千张、元宝等一并焚之。”
兔儿爷
兔儿爷的起源约在明末。明人纪坤(约一六三六年前后在世)的《花王阁剩稿》:“京中秋节多以泥抟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儿女祀而拜之。”到了清代,兔儿爷的功能已由祭月转变为儿童的中秋节玩具。制作也日趋精致,有扮成武将头戴盔甲、身披戢袍的、也有背插纸旗或纸伞、或坐或立的。坐则有麒麟虎豹等等。也有扮成兔首人身之商贩,或是剃头师父、或是缝鞋、卖馄饨、茶汤的,不一而足。
“每届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黄土抟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谓之兔儿爷。”旧时北京东四牌楼一带,常有兔儿爷摊子,专售中秋祭月用的兔儿爷。此外,南纸店,香烛也有出售的。这兔儿爷,经过民间艺人的大胆创造,已经人格化了。它是兔首人身,手持玉杵。后来有人仿照戏曲人物,把兔儿爷雕造成金盔金甲的武士,有的骑着狮、象等猛兽,有的骑着孔雀,仙鹤等飞禽。特别是兔儿爷骑虎,虽属怪事,但却是民间艺人的大胆创造。还有一种肘关节和下颔能活动的兔儿爷,俗称“叭哒嘴”,更讨人喜欢。它虽为拜月的供品,但实在是孩子们的绝妙玩具。
在几十年前的北京街头,大约六十多岁以上老北京都还能记得。一过七月十五,兔儿爷摊子就摆出来了。前门五牌楼、后门鼓楼前、西单、东四等处,到处都是兔儿爷摊子,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摆的极为热闹。
中秋在即,远在他乡的我心中总是展现出了一丝惆怅,一丝思乡的惆怅,总是会想起故乡,想起在故乡度过的中秋佳节。
记忆中故乡的中秋,天空总是蓝得干干净净,丝丝缕缕的白云轻轻缭绕,风摆杨柳,鸟儿翻飞。收获过的大地,丝毫没有空旷沉寂的迹象,人们在地里忙着蜕玉米茬子、浇地、施肥。年轻人拉着沤好的青肥跑在蜿蜒的小路上,一路欢歌笑语。生产队的打麦场上,高高的谷垛如小山般巍峨,摊嗮的玉米棒子,棒槌似的沐浴在太阳下泛着金光。三五成群的光屁股孩子一头扎进场边的小河,溅起大片大片的浪花,游出好远,水鸭子一般又浮出出面,爬上岸来,蹲在桥沿上晒太阳,嘴唇子冻得紫茄子一般。
小时候没有电,晚上到处漆黑一片,孩子们就盼望着有月亮的日子。每当新月来临,那便是孩子们的天下了。大家早早吃过晚饭,呼朋唤伴走出家门,到大街上捉迷藏,老鹰抓小鸡,指星星过鱼儿,玩抬阁、背阁、斗拐……大家玩得乐此不彼,总是被大人们几次三番的喊叫或生拉硬扯,才恋恋不舍的回家睡觉。
故乡比较偏僻,那时候人们没有文化,天文知识懂得很少,对于月食,根本不知道是三球的关系。记得有一年中秋节晚上,拜罢月亮,我和一群小伙伴正在皎洁的月光下捉迷藏,突然间感觉月色暗了下来,抬头一看,天空晴朗朗的,月亮却少了小半边,不知谁喊了一声“天狗吃月亮了——”听到喊声,全村人出动了,从家里跑出来,拿着盆盆罐罐,铲子、勺子,叮叮当当地敲着喊着,一路小跑到村南,爬上一座高坡上,朝着月亮的方向猛敲大喊,那惊天动地的声音,也许真的把“天狗”震慑了,“天狗”竟然把吞下去的大半个月亮,又一点点地吐出来了!我们看到大大的、包盈盈的、明亮亮的月亮又挂在天空,才心有余悸地跟着大人收兵回营。
那个时代很贫穷,但过中秋节很隆重。中秋节中午,每家都要做上一顿丰盛的午餐。女主人束了围裙,添旺灶火,把大块南瓜、土豆、豆荚粉条下到锅里,一会功夫,各种菜肴沸腾起来,浓郁的菜香随着缕缕炊烟飘出小院,令过路的人不由自主地放慢脚步,猛抽上几鼻子:“大嫂,做的好饭吧?好香啊!”大烩菜做好了,女主人到场边拽篮麦秸,用砖摆个火炉,支上个铁鏊子,烙一沓油饼,再炒些鸡蛋。一家人回来了,一手端了菜碗,一手拿了油饼卷鸡蛋,边吃边往街上走,大柳树下找个石台蹲下,张三李四、麻五赵六围成一圈,边吃边喷套儿,那过节的喜悦和淳朴的乡情,是当今的'人们所体会不到的。
因为晚上要供月亮,下午是女人们蒸糖饼的时间。她们把发好的白面揉成面团,擀成片,把红糖一层层夹在中间,拧成个麻花边,中间用小碗扣成一个个圆圆的图形,再用蓖麻刷在每个圆的中间按成许多小花,然后匀闪闪的撒上一层籽麻,把糖饼打扮的花溜溜的,再上笼蒸。蒸好的月饼白白胖胖,漂漂亮亮。但是无论孩子们口水滴流多长,母亲们是不让孩子动一动的。因为月亮是圣洁的神,供了月亮,人才能吃。
孩子们盼望着,盼望着,天终于渐渐黑了下来,月亮露出铜盘似的大脸,月中玉兔隐约可见,女主人就忙着把蒸好的糖饼、买来的月饼,还有树上摘的石榴、苹果、梨,整齐地摆放在大条板里,放在月亮能看得见的地方,放上一把响亮的百头小炮,孩子们昂着头,仔细揪着月亮,似乎看见玉兔的嘴还在蠕动呢!拜完月亮,女主人留出走亲戚用的礼品——十六上午孩子们都去姥姥家换糖饼、送月饼,当然,姑姑家也来我们家换糖饼送月饼,这一来一去,浓浓的亲情就融汇于月饼之中了——也因此只能把剩下的分给孩子们吃。我家姑姑多,分到最后所剩无几,母亲便把剩下的月饼,你半块我半块地分给我们兄妹。我们舍不得吃,拿着月饼用牙齿一点点刮,一点点地嚼,月饼里边的红绿丝,黑桃仁,花生仁,冰糖等,让我们大饱口福,我往往留一小块藏起来,不让哥哥看见,第二天再慢慢吃。
大弟家去年新买的房子是六层越七层的那种,七层外面有个二十多平米的露天阳台。从买房的那天起,姐夫就惦记着“在这上面吃烧烤刚好啊”,孩子们也一致呼吁和期待。这次中秋,正逢大弟出差回来有时间,就实现了大家的这一愿望。
我是下午两点多接到通知,说是将中秋聚餐改为烧烤的。由于女儿有课,我们一家要晚去一会儿。五点多又接到通知说,马上开烤了。什么东西都没有,这么快就开始烤了?我怀着好奇的心情决定一个人先去看看。刚上楼,“有客人来了!”大侄儿的一声喊下了我一跳。哦,眼前的一切还真像那么回事。新买的可移动的小型烧烤炉上,肉串、鸡心、香肠、馒头、大蒜密密麻麻地挤在那儿,旁边是分装好的两种烤肉料,桌子上摆满了已穿好的鲅鱼、蘑菇、菜卷、面包,还有啤酒、饮料。“客人想吃什么啊?”是外甥女在向我作鬼脸。原来,姐姐一家早就到了,美味之所以可以这么快到了大家的嘴里,要归功于他们两家的分工合作。烧烤大师傅,首选自然是大弟,因为大弟一直是我们家厨艺水平最高、最多才多艺、头发和皮鞋最亮、西装最笔挺、最受孩子们崇拜的人,也总是每次活动的发起者或组织者,烤炉上不时散发的香味也证实了大家的又一次正确选择。大弟妹,这次仍是后厨,负责洗肉切肉之类的工作。一般只有家里聚餐大弟缺席时,她才有机会做候补厨师,其实厨艺蛮不错呢,尤其以面食著称,油饼、发糕、花卷常常让孩子们边吃边夸其“真有才啊”!姐姐和姐夫,本来也是厨艺非凡,经常通过聚餐向我们展示,并自称他家的饺子是一绝。这次因为不是在自己家里,无用武之地,只好屈尊为“穿串工”,上百串肉串里饱含着他们几个小时的辛苦和对烧烤的极大热情。大侄儿和外甥女自称为1、2号服务员,只见两个人走来走去,为大师傅送去生肉串,调料,为大家送来烤好的肉串大家,嘴里不停地咀嚼着,与其说他们主动为大家服务,莫不如说他们为了能在第一时间品尝各种美味。“服务员哪有边招待客人边吃的啊?”我首先提出质疑。“我服务员有工资啊,我在吃我自己的啊!”外甥女的嘴尽管已经赛满了肉,还是不饶人。 “又有客人来了!”原来是小弟一家到了。“3号服务员,快进来啊!”大侄儿和外甥女一厢情愿地想把他们的小妹妹也安排成服务员,可是3岁的小侄女根本不履行职责,因为没睡醒,满脸的不高兴,拽着妈妈不肯到阳台上来。“人家那是包房,我们还是送进去吧!”还是大侄儿有主意,话音未落,一串鸡心已到了小妹妹手里。过了一会儿,透过玻璃窗我们再看,就是一张小小的笑脸,还有长长竹签上仅剩的一个鸡心了。
“妈妈你看,月亮出来了!像个大圆饼啊!”“哈哈哈,月亮像什么?” “象饼干,象月饼……”小小的她不知什么时候钻到阳台里,还诗兴大发了。孩子高兴了,小弟妹自然也轻松了,边走边问 “有没有烤馒头啊,我想吃点?”“你得找服务员点啊,不点哪有吃的啊!”哈哈哈,笑声一片。小弟和弟妹,都是七十年代末出生的,80后的特点在他们身上略见一斑,对于这种聚餐活动,他们除了提上两大包超市食品外,基本只能做吃客了。“4号服务员怎么还不来啊?都累死了!”大侄儿和外甥女开始伸懒腰了,其实真正的原因是吃得够饱,兴致不如从前了。“哎呀,你们都快吃完了啊!”原来是女儿和他爸爸冲进来了,因上课而迟来,脸上满是遗憾。我们一家,由于做菜的味道总是得不到大家的认可,加上一点惰性和低调,所以很少组织聚餐,大多都只是参与者。“你们都吃什么啊?”刚才还喊累的两个人顿时又来了精神,外甥女拿来一大把串,大侄儿一手操起了调料瓶,三个人叽叽喳喳地把大弟和烤炉围了起来,开始了又一轮的烧烤。微微有点凉,我们大多回到了屋里,透过玻璃可见,几个人边吃边聊,手舞足蹈。
当备好的肉串基本扫荡光了的时候,时间已是九点多了,大家边收拾边计划着下一次再烧烤的时间。“我们还没吃月饼呢!”不知谁喊了一声,“对啊,今天是中秋啊。怎么忘了吃月饼呢?”“谁说要到阳台赏月了,是不是光顾着赏肉了吧?”哈哈哈,笑声在夜空中荡漾。天边,明月依然高悬,仿佛那是爸爸妈妈在天堂里的笑脸,在伴着我们度过这别样的中秋……
文档为doc格式